西柏坡 都市近郊乡村整治与产业发展协同规划

阅读(6128) admin 2016-10-2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协调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城镇化深化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问题日趋严重,普遍存在空气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用地紧张等问题;乡村地区则面临经济落后、水土污染、土地低效利用、农村空心化、公共配套缺乏等难题。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如何在乡镇规划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农村事业与产业发展、管理机制创新等诸多方面把握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我们借鉴国外近郊乡村发展经验,梳理都市近郊乡村整治及产业发展的内容及如何协同,避免农村硬件环境建设与未来产业发展之间产生分离甚至矛盾,进而造成遗憾与浪费,进行了西柏坡的改造实践。


我国乡村建设的普遍问题

我国深厚的乡土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以及源远流长的田园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存和宝贵的文化资源。然而,多年来,乡村建设普遍存在注重物质形态而忽视文化内涵的倾向,仅限于单纯的基础设施和村舍建筑投入,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针对不同乡村的差异化改造,同时,盲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绿色生态需要系统研究、系统规划以及投资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当前乡村建设还表现出注重短期经济收益和局部发展,忽视长期的产业发展与培养。乡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乡村建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硬件投资,产业规划、投融资规划、创新机制、模式设计、政策制定也同等重要。根据村镇各自特点,以全面综合各方面因素的顶层规划来指导全局发展,才不至于因为近期利益而破坏长远发展,或是因为局部安排而影响全局统筹。

在资金筹措上,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出资,很多资金通过转移支付而来。政府主导下的乡村建设虽然能在短期内快速完成建设任务,但缺乏市场化的运作经验,因资金不富裕而发挥作用有限。结合未来的现代农业发展、各类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养老养生产业,对于特别是具有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乡镇,具备相当的发展潜力。因此,可在政府引导作用下,通过市场机制与创新模式,吸引社会各界参与。

国外乡村建设及产业发展借鉴

美国都市近郊是最具潜力的产业发展地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美国的制造业开始向郊区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30年中,商品零售及服务业也大规模迁移至郊区;20世纪的最后25年,2/3的办公空间迁至郊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施了“示范城市”试验计划,试图通过大城市人口的分流,充分发展乡村腹地经济活动。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

散,郊区乡村地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城乡关系也逐渐趋于协调和融合。

美国都市郊区乡村发展经验可归纳为:一是大规模援助公路建设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长期实施有利于郊区发展的住宅项目,三是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推动生态村的建设。

日本的农村现代化,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经济更生运动”; 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战后粮食开始增产,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 1960年高速经济增长,进入大规模工业反哺农业期;20世纪90年代,面对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出现的乡村人口“过疏问题”和乡村衰微现象,乡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功能越来越难以维持,日本政府又针对特殊地域制定法律法规,大面积推广农村现代化。通过法制保障先行、价格支持、工业反哺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日本乡村的快速发展。

日本的发展经验可归纳为:政府重视对农村、农业的投资,进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实施“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明确的建设投资分工政策,日本农村多项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投资多数由国家财政承担;注重农业、农村、农民同时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集成与文脉的延续;大力发展各种农民组织,实行“农协+农户”的基本经营体制;建立与城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乡村整治及产业发展的内容

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应当统筹基础设施各项工作,进行有前瞻性的规划,做到基础设施投入与未来发展相适应;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坚持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结合,避免趋同性,体现城市和乡村的地域特色;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在结合当地农业景观、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规划;挖掘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脉络,保留文化精髓,实现文化再现与重塑;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生态绿色节能技术、智慧技术、建筑前沿技术,提升乡村建设科技水平。

根据不同地方的农业基础条件制定不同的农业发展计划,注重农业与科技、农业产业化、休闲农庄相结合;根据区域条件和产业基础,明确系统的产业发展策略,构筑包含农业发展的完整产业体系;重视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在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流通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

协同发展策略

整合当地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发展优势,走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道路,统筹考虑建设标准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做到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协同,使其内在文化统一、外在建筑与环境统一;充分考虑当地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路径,使其就业方式与生活方式一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居住环境;制定以市场为前提、综合各方面内容的总体思路与规划,包括选址、规模、投入产出、政策机制;实行乡村整治、产业发展和投融资相结合。

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内容,如金融、科研、规划、设计、投资等各方面的合作,单靠地方政府难以统筹,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从管理方面协同二者需求,整合各方资源。

西柏坡村镇改造与产业协同发展实践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16440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为我国革命圣地之一。西柏坡区位优势明显,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其具备承接京津冀辐射的交通优势。技术条件的改善、交通距离的优势和智慧生态技术的运用,使得现代服务业与老区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相结合。借力与城市的区位优势解决城郊型乡村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他区域乡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西柏坡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绿色环境优异,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盛产干鲜果品、山区杂粮及农家散养鸡蛋,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绿色食品开发加工成为主导产业。此外, 西柏坡作为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红色旅游品牌突出。数据显示,2010年平山县共接待游客5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亿元人民币。其中,西柏坡纪念馆接待306万人次, 占平山县全县旅游人次的半壁江山。

西柏坡项目重点涉及镇域范围内16个村改造,乡村建设应突出其历史性及地域文化。乡村建设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通过合理的改造及建设,为当地产业发展做好铺垫。


(1)体现河北历史风貌的民居改造

涉及改造的民居原始面貌破败,也有近几年新建或简易改建的一至三层建筑,无统一的建筑风貌规划,新建筑与旧建筑缺乏良好的衔接。西柏坡位于石家庄市,建筑呈现冀中和冀南两种民居特色,即多为三、四合院,多高墙,一般不对外开窗,大门开正中或东南角,院落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屋顶多为平顶、卷棚和硬山顶,墙壁和屋顶厚实,住宅多为一层,体量适中。西柏坡民居改造符合当地传统民居的形式,依照现有民居建筑,提炼当地建筑元素符号,在建筑高度、材质、色彩等方面体现河北民居风貌。


(2)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整治

针对原有村镇面貌缺乏统一规划、地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在景观整治方面坚持如下原则:第一, 空间形态以院落式布局为主,庭院绿化与庭院小型菜地相结合,选取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石榴树、枣树、核桃树、山杏树等作为其主要绿化树种;第二, 保留民俗物品,采用地方建材,体现浓郁的乡村生活;第三,设置符合西柏坡红色文化特点的小品、雕塑等,强化当地红色特征。


(3)适合当地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

垃圾处理方面,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厕所建成三联式沼气池,沼液、沼渣回田,或建设三格化粪池进行处理;其他生活污水则由多户合建储存池进行收集处理,部分用于还田,夏季多余的部分污水将结合人工湿地处理。


产业发展突出协同性

(1)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协同发展

西柏坡现有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五大书记铜铸像、西柏坡石刻园、西柏坡影视厅、西柏坡纪念碑等,是西柏坡旅游开发最有竞争力的资源。在上位规划《大西柏坡旅游规划》“五镇一城一圣地”格局中,西柏坡定位为红色圣地,旅游整合开发范围可辐射到包括以西柏坡红色旅游为核心的所有平山县旅游资源。西柏坡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协同发展,立足打造京津冀区域红色文化演艺基地、摄影基地、线上交易中心,举行大型红色实景演艺,增加游客停驻时间,为当地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2)乡村休闲与地域特色协同发展

依托优良的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增加旅游休闲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统筹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态旅游、产业环境基础等方面同步改造提升,整修内外道路,优化聚落风貌,对民居内部进行结构改造,按照红色主题结合乡土特色进行装修,全面更新乡村景区的体验性、舒适性和时尚性,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体验式休闲旅游项目:例如,村史馆陈列反映当地历史文化风貌的物品物件;农家乐推出绿色无污染的当地特色菜品;打造体验拓展基地,如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开发农场体验基地,结合景区打造体验式休闲度假区。


(3)现代农业与互联网协同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突破传统种粮思路,相机适度发展配套产业,在农业科普、农业休闲、农产品交易线上平台方面,发展庄园经济,打造庄园经济示范区,形成作为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与旅游业嫁接形成新的农业体验型消费业态。现代农业尤其要与互联网协同发展,通过“互联网+”商业体系建设,全面打造围绕“西柏坡”农产业品牌的,以红色旅游实体体验为基础的农业O2O商业模式。充分利用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线下体验优势, 全面建设对“西柏坡”农产品品牌的网络传播与电子商务化体系,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是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的一个重点投资与发展领域。这其中既蕴含巨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更是一种使命。它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幸福家园得以建成、农民收入得以提高、现代化农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也能惠及旅游、养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工程。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融合各界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助力我国战略实现。在此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都市近郊乡村依靠其区位优势更易实现, 作为示范区,其辐射效益和建设意义重大。

相关推荐

  • 总机:010-59625195
  • 传真:010-59693181
  • 邮编:100124
  • 通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大成国际中心B2座)708-2-3室通联部
  • 版权所有:中华民居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PC备08008428号-2  京号公网安备110106006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