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用泥土塑造六盘魂(图)

阅读(1120) admin 2014-07-18

  “有一份感念总让我难以割舍,有一份情怀如影随行,深藏在我心底的,是故乡泥土的味道,童年的烙印,早已深深地印上了那一个个民风醇厚的传统艺术元素。”六盘山,那六盘山的风,随风而来的,是上万年前六盘山先民在泥与土中创造艺术的灵感。人生,便在那一个个悠久的民间传说和故土的孕育中,滋长着抟土瓦塑最原汁原味的艺术才华。

  朱小平:用泥土塑造六盘魂

朱小平正在精心创作。

  注定生来与六盘山乡土文化结缘

  今年44岁的朱小平,注定生来就是和六盘山的乡土文化结缘的人。

  抟土瓦塑,利用六盘山区土质细腻、粘结度高、可塑性强的特点,依靠传统手工技术,制作出的一系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远古文明等鲜明气质的艺术作品。在考古学家眼里,“宁夏六盘山人是从瓦罐里走出的民族”,5万年前六盘山先民就会使用抟土这种技术。他们用石块打磨土块,然后用火烧制成简单的生活用具。这是一种比陶器艺术形成年代更久远的瓦塑艺术,在宁夏的一些边远农家里盛水盛面的瓦罐就是从抟土泥塑而来。这一濒临流逝的传统生产工艺,经过不断的挖掘和保护,已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光芒。2009年,抟土瓦塑被列入宁夏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童年起,朱小平最喜欢的,就是在六盘山下的村子里玩捏泥人的游戏。6岁时,捏出的泥人已像模像样,那时周围的父祖辈们会做泥塑的人很多,朱小平就跟着学,民间彩塑、中国画技法等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开始在朱小平的脑海里成型。上中学后,他对美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素描,是他最喜欢和最有感觉的一门课程,一学就会,老师们夸他在美术方面的悟性很高。

  15岁时,朱小平利用寒暑假“走艺”,遍访六盘山区的民间老艺人,学习抟土瓦塑,民间彩塑、绘画等技艺。他虚心求教,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那些来自六盘山土壤的艺术营养,学习着六盘山区先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智慧产物和黄土高原特有的远古时期人类文明的结晶。

  “通过散布在各地的墓葬和窑址考察,瓦塑具有显著的六盘山文化特征,流传于当地的‘祭窑’和‘瓦神’的传说就源于六盘山地区。从有史书记载开始,瓦塑就伴随着六盘山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无论秦长城、萧关古道、元代安西王府官邸,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具,均能见到瓦塑的痕迹。”朱小平边学边钻边悟,潜移默化之中关于艺术的综合素养在不断累积。

  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

  中学时期的朱小平最想报考美术学院深造,但未能如愿,高中毕业后他继续在民间走艺,这时他的涉猎面更广,除抟土瓦塑的各种民间技法外,他还认真学习了西方美术技法,搜集各种民间传说。

  关于抟土瓦塑的民间神话传说和历史渊源,朱小平娓娓道来,他说自己现在也是一个匠人,是继承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匠人,用六盘山区的泥土,准确、传统的表现抟土瓦塑艺术的神和魂。

  20多岁起,已积累厚实的抟土瓦塑技法和历史文化功底的朱小平走上了专业化创作之路,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六盘山区民俗风情,饱含美学意蕴和文化底蕴。作品《六盘农家》再现了六盘山区民居的传统风格,以极其细腻的手法塑造出风格粗狂的人文民居,让人眼前一亮,在非遗作品巡展中屡获好评;《二牛抬杠》取材于六盘山最常见的农耕场景,将牛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他还重现用抟土瓦塑技法制作铜镜的工艺,选取质地比较好的土块,在土块上雕刻花纹烧制成模具,然后采用翻模的方法铸造成铜镜。他还用抟土瓦塑的技法工艺成功复制了国宝级文物“鎏金银壶”,手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朱小平的专业化创作之路一开始就瞄准市场。创业之初,主要承揽古建筑的修缮和城市雕塑。2007年,朱小平创办古韵雕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挖掘、保护、传承六盘山抟土瓦塑文化的民间企业,业务涉及民间工艺品开发、生产、销售、古建筑花式构件及各类雕塑制作加工等,产品畅销区内外市场。

  目前朱小平利用抟土瓦塑工艺制作的仿铜人物雕塑很受南方建筑市场欢迎,他的人物塑像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改进工艺,增加产品的硬度和抗磨损力,一件仿铜人物雕塑需历时3个月才能完成,市场售价近十万元,成功走出一条文化引领创业、创业带动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传承之路。(记者 丁建峰)

相关推荐

  • 总机:010-59625195
  • 传真:010-59693181
  • 邮编:100124
  • 通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8号(大成国际中心B2座)708-2-3室通联部
  • 版权所有:中华民居 2010-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PC备08008428号-2  京号公网安备1101060063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