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
乡村是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乡村建设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在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用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来建设村庄,用城市的科学和技术来引导乡村建设。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对乡村的一种破坏。
失败的项目更具价值
当前,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整个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我认为目前是“三农”建设的最好时代。
我是一位职业画家,主要靠卖画为生。在乡村做项目,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把生产力转化成艺术的过程,但对农民来说是一个把生产过程演绎为生产力的过程,对政府来说是一个把观念和思想演绎为生产力的过程。
我之前做过很多项目,失败的很多。但对我来说,失败的项目更具价值,因为我从失败中找到了乡村建设的方法,积累了重要经验,形成了乡建理论。
城市价值观不一定适合农村
农村和城市是不同的。城市是法重于情,农村是情重于法;城市是人围着狗转,农村是狗围着人转;城市是西医式的管理模式,农村是中医式的管理模式;城市是人活在铁笼中,农村是人活在自然中。城乡之间的差异非常多,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农村,我们建设的就肯定不是农村。
现在乡村建设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用城市的思想在改造农民,用城市的价值观在判断农村,用城市的科学和技术引导今天的乡村建设。这是我们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从学者到专家到社会,对农村的一种破坏。
要注重对村民的保护
我们进行乡村建设,进行古村落保护,要特别注意对村民的保护。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耕者有其田,游者有其居。农民和农田是紧密相连的,但如今所谓的发展正在不断地蚕食着农民的土地和房子,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保护好村民,保护好他们的土地,已经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建设过程中最要紧的话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保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的三种生活,即感性生活、理性生活、精神生活。感性生活就是人、土地、房屋、村庄之间生生不息的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农民是这种生活的主体,以生活发展为基本形态,以家为单位。理性生活是生活中看不见的部分,如孝道、民俗等。乡村是以村民自治为主,是一个人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两个人群,一个是核心人群,一个是经营人群。核心人群未必有很多知识和财富,但他们掌握着乡村道
德、伦理的标准。经营人群相较而言则是一个补充人群。所以在进行乡村建设时,要理性地区分好核心人群和经营人群,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精神生活,指的是诸如家谱、祠堂以及婚丧嫁娶等这些乡村外延的农耕文化生活。什么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农民种田种出来的文明,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进行乡村建设时一定要加以重视。
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经济
我们进行乡村建设,要明确一些原则:要在村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建设。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行。单靠几位村民或一个小组、一个合作社是很难做出成绩的。我一直认为一个村找到好的当家村“两委”,基本就成功了一大半。而我们承
担的角色叫“帮忙不添乱”。我们在乡村建设过程当中,基本按照村“两委”的想法和需求,用专家、政府和社会力量来帮助他们。
要采取村集体经济为主体下的家族经营模式。中国有句老话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30多年前,政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将步入“合”的时代,需要完成的是如何把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模式转变成集体经济下的共同经济模式。
要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先民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也是对生态平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现如今的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违背自然经济引起的。比如,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也只需要几个月,这是违背自然经济的。我们制定很多标准,像卫生标准、生态标准,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些标准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没有农民的菜园那些天然的标准好的话,那就说明我们的标准出了问题。保护好自然经济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古村保护的重要话题。
孙君个人简介
艺术家,设计师,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中国乡建院联合创始人、首席创意官。他长期关注和从事农村环境问题,是农村环境教育的实践者,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 “五山模式”。
相关推荐